分辨『受傷』及『訓練』的不適感 - 健身

By George
at 2020-05-12T21:00
at 2020-05-12T21:00
Table of Contents
大家好,我是物理治療師也是CSCS。
『受傷休兩週後開始練,腰還是會覺得緊緊、不舒服』
『前天硬舉後,屁股已經痛、痠、緊兩天了』
『不上強度都不會痛,但只要跑超過一定的速度跟時間,腳就開始痛』
大多數的人可能有類似的經驗,在受傷以後不確定自己好了沒,或者是無法辨別在痠、痛
、不適下是否能持續運動,這篇文章提供非醫療人員、教練等一個參考,內容包括:
-身體為什麼有『不適的感覺』
-常見疼痛、不適所代表的意義
-需要停止的情況(要給醫療人員檢查)。
https://imgur.com/M9bZaRO
1. 身體為什麼會有痠、痛、緊等感覺?
身體會有疼痛、痠、緊繃、不舒服等,主要是有『外在環境的刺激』,讓身體傳達給我們
一個『警訊』。例如手碰到火,身體會傳訊息跟你說『很燙』,要趕快縮手,不然手就焦
了。
身體會產生疼痛、不適等感覺,原因大致分為兩類,
(1) 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
包括外在重量、拉扯、壓力等。像是做蹲時,因為重量超過股四頭肌現有的能力;伸展時
,將肌肉拉長到接近極限前。這類不適的特性是,『將外在刺激拿掉後,就不會有感覺』
,也就是你把槓鈴放回架上、結束伸展時就不會有剛剛當下不適的感覺。
https://imgur.com/3dA0P2J
(2) 化學性刺激(chemical irritation)
當外在刺激超過特定範圍,讓身體組織損害到產生較劇烈的化學反應,通常是『發炎』,
這種發炎指的並不是訓練、重訓,製造肌肉微創傷接著休息讓肌肉修復成長的些微發炎。
而是明顯的『紅、腫、熱、痛』。不舒服的部位會發紅、變腫、變熱,這類不適的特性是
『明明已經在休息了,但還是在痛』。
https://imgur.com/Ji6HTBu
運動傷害(Sports injury)部分的定義就是『有無明顯發炎』,就算已經沒有在做動作
(沒有外在刺激)、已經休息了,還是有疼痛(身體還是有感覺),因此第一種區分是不
是『受傷』還是『訓練、運動的不適』會取決於『沒有動作下、休息下是不是有疼痛。』
2. 常見範例
(1) 當天練完還好,隔天開始痠、緊、痛
大多為『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常出現在 (a)
過高、不適應的訓練強度後 (b) 有較多離心收縮的動作後 (c) 新手。因為身體不適應這
樣的負荷,而產生類似發炎的狀況。一般在規律訓練後,痠痛持續的時間跟程度會遞減。
https://imgur.com/2OH1Qrt
(2) 剛開始動覺得怪怪、不舒服,後來就還好
較常出現在身體還沒完全熱開,可能突然『抽痛、刺痛』一下,可以想像成大腦、身體還
沒醒過來,被嚇到的狀況,一般逐漸增加強度或身體熱開後就會緩解。
(3) 只要加到特定重量或持續一段時間,不適感就會出現
這邊需特別注意是『生物力學的問題』,可能有肌肉失衡、動作控制、姿勢、發力方式等
問題,在你應該達到的能力(ex. 普遍深蹲可以蹲到自身體重)之前就有不適,這邊會需
要專業人員幫你做評估、檢測,否則持續下去容易演變成慢性運動傷害。
https://imgur.com/bgpQZY4
3. 需要停止的情況,給醫療人員檢查
(1) 休息的情況下(沒有動作)會疼痛(resting pain)
--> 可能已經『發炎』
(2) 晚上會痛醒(night pain)
--> 睡覺時應為最少外在刺激的,代表身體有較嚴重的狀況
(3) 不管任何情況下,有劇烈疼痛(severe pain)
--> 劇烈的部分,男生可以想像比踢到生殖器還痛,女生可以想像生小孩子的痛
(4) 沒有疼痛,但有明顯功能喪失(loss of function)
--> 做完硬舉後聽到啪一聲,但沒有痛,只是手肘彎不起來,那你肌肉可能斷了
(5) 有神經症狀例如昏倒、失去方向、無法平衡、噴射性嘔吐等(neurological
signs)
--> 凡是跟大腦、神經有關的問題,請立即給醫療人員檢查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
的
人』
--
『受傷休兩週後開始練,腰還是會覺得緊緊、不舒服』
『前天硬舉後,屁股已經痛、痠、緊兩天了』
『不上強度都不會痛,但只要跑超過一定的速度跟時間,腳就開始痛』
大多數的人可能有類似的經驗,在受傷以後不確定自己好了沒,或者是無法辨別在痠、痛
、不適下是否能持續運動,這篇文章提供非醫療人員、教練等一個參考,內容包括:
-身體為什麼有『不適的感覺』
-常見疼痛、不適所代表的意義
-需要停止的情況(要給醫療人員檢查)。
https://imgur.com/M9bZaRO
1. 身體為什麼會有痠、痛、緊等感覺?
身體會有疼痛、痠、緊繃、不舒服等,主要是有『外在環境的刺激』,讓身體傳達給我們
一個『警訊』。例如手碰到火,身體會傳訊息跟你說『很燙』,要趕快縮手,不然手就焦
了。
身體會產生疼痛、不適等感覺,原因大致分為兩類,
(1) 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
包括外在重量、拉扯、壓力等。像是做蹲時,因為重量超過股四頭肌現有的能力;伸展時
,將肌肉拉長到接近極限前。這類不適的特性是,『將外在刺激拿掉後,就不會有感覺』
,也就是你把槓鈴放回架上、結束伸展時就不會有剛剛當下不適的感覺。
https://imgur.com/3dA0P2J
(2) 化學性刺激(chemical irritation)
當外在刺激超過特定範圍,讓身體組織損害到產生較劇烈的化學反應,通常是『發炎』,
這種發炎指的並不是訓練、重訓,製造肌肉微創傷接著休息讓肌肉修復成長的些微發炎。
而是明顯的『紅、腫、熱、痛』。不舒服的部位會發紅、變腫、變熱,這類不適的特性是
『明明已經在休息了,但還是在痛』。
https://imgur.com/Ji6HTBu
運動傷害(Sports injury)部分的定義就是『有無明顯發炎』,就算已經沒有在做動作
(沒有外在刺激)、已經休息了,還是有疼痛(身體還是有感覺),因此第一種區分是不
是『受傷』還是『訓練、運動的不適』會取決於『沒有動作下、休息下是不是有疼痛。』
2. 常見範例
(1) 當天練完還好,隔天開始痠、緊、痛
大多為『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常出現在 (a)
過高、不適應的訓練強度後 (b) 有較多離心收縮的動作後 (c) 新手。因為身體不適應這
樣的負荷,而產生類似發炎的狀況。一般在規律訓練後,痠痛持續的時間跟程度會遞減。
https://imgur.com/2OH1Qrt
(2) 剛開始動覺得怪怪、不舒服,後來就還好
較常出現在身體還沒完全熱開,可能突然『抽痛、刺痛』一下,可以想像成大腦、身體還
沒醒過來,被嚇到的狀況,一般逐漸增加強度或身體熱開後就會緩解。
(3) 只要加到特定重量或持續一段時間,不適感就會出現
這邊需特別注意是『生物力學的問題』,可能有肌肉失衡、動作控制、姿勢、發力方式等
問題,在你應該達到的能力(ex. 普遍深蹲可以蹲到自身體重)之前就有不適,這邊會需
要專業人員幫你做評估、檢測,否則持續下去容易演變成慢性運動傷害。
https://imgur.com/bgpQZY4
3. 需要停止的情況,給醫療人員檢查
(1) 休息的情況下(沒有動作)會疼痛(resting pain)
--> 可能已經『發炎』
(2) 晚上會痛醒(night pain)
--> 睡覺時應為最少外在刺激的,代表身體有較嚴重的狀況
(3) 不管任何情況下,有劇烈疼痛(severe pain)
--> 劇烈的部分,男生可以想像比踢到生殖器還痛,女生可以想像生小孩子的痛
(4) 沒有疼痛,但有明顯功能喪失(loss of function)
--> 做完硬舉後聽到啪一聲,但沒有痛,只是手肘彎不起來,那你肌肉可能斷了
(5) 有神經症狀例如昏倒、失去方向、無法平衡、噴射性嘔吐等(neurological
signs)
--> 凡是跟大腦、神經有關的問題,請立即給醫療人員檢查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
的
人』
--
Tags:
健身
All Comments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20-05-16T18:23
at 2020-05-16T18:23

By Lucy
at 2020-05-17T22:36
at 2020-05-17T22:36

By Eartha
at 2020-05-19T05:46
at 2020-05-19T05:46

By Hedy
at 2020-05-21T18:35
at 2020-05-21T18:35

By Puput
at 2020-05-22T23:24
at 2020-05-22T23:24

By Megan
at 2020-05-25T09:32
at 2020-05-25T09:32

By Anthony
at 2020-05-29T03:02
at 2020-05-29T03:02

By Frederica
at 2020-05-30T19:26
at 2020-05-30T19:26

By Emily
at 2020-06-03T06:57
at 2020-06-03T06:57

By Genevieve
at 2020-06-07T18:40
at 2020-06-07T18:40

By Iris
at 2020-06-08T13:14
at 2020-06-08T13:14

By Todd Johnson
at 2020-06-12T02:23
at 2020-06-12T02:23

By Queena
at 2020-06-15T06:47
at 2020-06-15T06:47

By Poppy
at 2020-06-20T00:04
at 2020-06-20T00:04

By Jack
at 2020-06-21T18:48
at 2020-06-21T18:48

By Genevieve
at 2020-06-24T12:17
at 2020-06-24T12:17

By Rosalind
at 2020-06-25T20:05
at 2020-06-25T20:05

By Mason
at 2020-06-28T23:34
at 2020-06-28T23:34

By Rosalind
at 2020-07-03T12:14
at 2020-07-03T12:14

By Zora
at 2020-07-04T04:24
at 2020-07-04T04:24

By Hardy
at 2020-07-08T15:42
at 2020-07-08T15:42

By Edith
at 2020-07-09T17:33
at 2020-07-09T17:33

By Liam
at 2020-07-10T14:17
at 2020-07-10T14:17

By Charlie
at 2020-07-13T16:43
at 2020-07-13T16:43

By Hamiltion
at 2020-07-14T21:08
at 2020-07-14T21:08

By Dinah
at 2020-07-15T13:01
at 2020-07-15T13:01

By Kelly
at 2020-07-16T06:47
at 2020-07-16T06:47

By Sarah
at 2020-07-20T15:08
at 2020-07-20T15:08

By Quintina
at 2020-07-23T17:02
at 2020-07-23T17:02

By Jessica
at 2020-07-26T06:56
at 2020-07-26T06:56
Related Posts
請建議我壺鈴種類 握寬?

By Jake
at 2020-05-12T20:46
at 2020-05-12T20:46
萵苣轉讓教練課承接和購買比例原則

By Dinah
at 2020-05-12T19:45
at 2020-05-12T19:45
推薦跑步時 有效避震的鞋子或鞋墊

By Dora
at 2020-05-12T18:21
at 2020-05-12T18:21
產後媽咪要重新運動

By Connor
at 2020-05-12T17:46
at 2020-05-12T17:46
我們台灣的籃球員會不會太瘦?

By Mason
at 2020-05-12T17:33
at 2020-05-12T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