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幾個減重的概念,讓你更有效的減重 - 健身
By Tracy
at 2020-05-17T02:57
at 2020-05-17T02:57
Table of Contents
大家好,我是奇德
這個版可能比較少人知道我
我主要分享一些運動科學知識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減重的一些大方向與概念
「前言」
每個人容易胖還是容易瘦
大家應該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
這個絕大部分是受到基因決定
有些人吸空氣就會胖,有些人餐餐珍奶想胖都胖不了
基因會影響到
一個人的吸收率
能量介質利用率以及使用偏好(脂肪偏好還是碳水偏好)
賀爾蒙濃度高低
(生長激素、睪固酮、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胰島素等等)
賀爾蒙受體的敏感度
等等太多了
所以假設當兩個個體長期攝取2000大卡
會因為不同的上述條件可能最終停留的體重會有所差異
同樣攝取2000大卡的人
有些人體重在65公斤,有些在60公斤
對於65公斤的人如果他想要減重
他必須還要吃的比2000大卡還要更少
除非他增加更多熱量消耗的動作
而且我們會隨著年齡的增加
賀爾蒙越來越低,代謝也隨之下降
隨著現在越來越方便的社會
身體活動越來越少
以前走路去搭公車、改成騎腳踏車
改成騎摩托車、改成被別人載
上學期間跑跑跳跳上下樓梯
高中大學體育活動能躲就躲
電梯能搭就搭
出社會後除了上班以外回家有掃地機器人等等的便利性生活
導致我們降低身體活動量而降低消耗熱量
因此有些人覺得出社會之後
吃的量跟大學的時候差不多
但是越來越胖
然後意識到要開始減重了
所以以下提供幾個減重概念讓你減重更有方向
「正文開始」
1.持之以恆的熱量赤字才是關鍵
很多人在最一開始減重的時候
常聽到別人說,少吃飯多吃菜肉就好
對於最一開始減重初期
這個方法會非常有效
因為當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
身體的肌肉會減少很多的肝醣
而肝醣要跟水分螯合才能存在
如果少掉醣類,水分自然的會減少
體重就會明顯的下降
這個下降的量可能會跟著你補進去的碳水化合物
水分又跟著回來,體重也跟著往上走了
2.吃到不餓就好
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飽跟不餓的區別
只要吃到不餓,其實就差不多了
這些進來的能量也足以應付四到六個小時的辦公室工作消耗
3.最大化蛋白質攝取
如果再沒有腎臟性風險或是代謝性疾病的考量之下
目前建議蛋白質攝取量在1.6克每公斤體重
如果搭配阻力訓練,這個數字應該要在上調整
以一個60公斤的女性,應該要攝取近一百公克的蛋白質
代表一日三餐,每餐要攝取33克左右
以一個排骨便當或是陽春麵或是肉排蛋餅
要達到這個數字需要額外攝取蛋白質
拉高攝取蛋白質有三個好處
第一,蛋白質消化時間較長,可以維持飽足感
比較不容易飢餓,讓你有機可趁去吃其他熱量
第二,人體再把蛋白質降解成小分子的時候
會消耗比碳水與脂肪要更多熱量
也就是蛋白質的食物生熱效應最高
第三,可以有效地增加或是保護你的肌肉質量
肌肉多了看起來體態也比較好
而在活動後,可以儲存碳水化合物的空間更多
每公克的肌肉可以存15克的肝醣
而你攝取肌肉存量以外的糖,如果沒消耗掉
代表會趨向變成脂肪儲存
需注意的是額外攝取的蛋白質也是額外的熱量
可以藉由脂肪與碳水的額度來用蛋白質取代
4.改變攝食順序
應該先從蛋白質與纖維質開始進食
當攝食完設定要吃的蛋白質量與纖維質之後
回應到第二點,就不用吃這麼多碳水化合物了
每餐也都可以吃飽飽,不用挨餓的減重
5.嚴格限制果糖的攝取
果糖跟葡萄糖降解的途徑有部分不相同
果糖和葡萄糖他們可以被拆解成兩個碳的小分子
這個兩個碳的小分子可以走能量消耗的途徑
也可以走能量合成的途徑
而身體的脂肪,可以藉由兩個碳的小分子
慢慢堆疊起來變成脂肪鏈
而在葡萄糖降解的途經中
有一個酵素,會受到這個兩個碳的小分子濃度抑制
代表這個兩個小分子濃度越高
葡萄糖就盡可能保持葡萄糖的形式不被拆解
而果糖則沒有這個限制的酵素
代表不管攝取多少果糖都會被拆成兩個碳的小分子
如果這些能量沒有被身體使用完
多餘的兩個碳的小分子就會走合成的途徑
6.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些許的增加身體的代謝
包含循環系統,腎臟製造尿液再吸收水分等等的耗能
日積月累也是有所幫助的
7.盡可能不使用短期減重方法
號稱短期減重的方法
或是特別某一種飲食方法
只要你不能持續使用這種方法一輩子
就不要使用
除非你有拍婚紗等等的時間限制
8.睡眠
有無數的研究顯示不足的睡眠會導致體脂肪增加
肌肉合成減少
9.人生還是很美好的
除了減重以外,人生還是很多值得享受的事情
美食、美酒、與朋友家人情人的相聚時光
在一年365天,一天3餐,一年算起來有1000多餐
即便你吃100次的稍微放縱餐
也才十分之一而已
只要你可以維持9/10持續性的熱量赤字
減重效果並不會馬上崩壞
只要在健康的允許
除了追求減重以外還有更多值得追求的事情
肉肉也是一種美
以上
大概是跟大家分享的一些概念
如果你覺得看文字太辛苦
我在Youtube有一系列的健身知識影片
搜尋「奇德講健身」
你就可以找到我啦
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D
我們下次見囉
--
這個版可能比較少人知道我
我主要分享一些運動科學知識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
減重的一些大方向與概念
「前言」
每個人容易胖還是容易瘦
大家應該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
這個絕大部分是受到基因決定
有些人吸空氣就會胖,有些人餐餐珍奶想胖都胖不了
基因會影響到
一個人的吸收率
能量介質利用率以及使用偏好(脂肪偏好還是碳水偏好)
賀爾蒙濃度高低
(生長激素、睪固酮、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胰島素等等)
賀爾蒙受體的敏感度
等等太多了
所以假設當兩個個體長期攝取2000大卡
會因為不同的上述條件可能最終停留的體重會有所差異
同樣攝取2000大卡的人
有些人體重在65公斤,有些在60公斤
對於65公斤的人如果他想要減重
他必須還要吃的比2000大卡還要更少
除非他增加更多熱量消耗的動作
而且我們會隨著年齡的增加
賀爾蒙越來越低,代謝也隨之下降
隨著現在越來越方便的社會
身體活動越來越少
以前走路去搭公車、改成騎腳踏車
改成騎摩托車、改成被別人載
上學期間跑跑跳跳上下樓梯
高中大學體育活動能躲就躲
電梯能搭就搭
出社會後除了上班以外回家有掃地機器人等等的便利性生活
導致我們降低身體活動量而降低消耗熱量
因此有些人覺得出社會之後
吃的量跟大學的時候差不多
但是越來越胖
然後意識到要開始減重了
所以以下提供幾個減重概念讓你減重更有方向
「正文開始」
1.持之以恆的熱量赤字才是關鍵
很多人在最一開始減重的時候
常聽到別人說,少吃飯多吃菜肉就好
對於最一開始減重初期
這個方法會非常有效
因為當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
身體的肌肉會減少很多的肝醣
而肝醣要跟水分螯合才能存在
如果少掉醣類,水分自然的會減少
體重就會明顯的下降
這個下降的量可能會跟著你補進去的碳水化合物
水分又跟著回來,體重也跟著往上走了
2.吃到不餓就好
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沒有意識到飽跟不餓的區別
只要吃到不餓,其實就差不多了
這些進來的能量也足以應付四到六個小時的辦公室工作消耗
3.最大化蛋白質攝取
如果再沒有腎臟性風險或是代謝性疾病的考量之下
目前建議蛋白質攝取量在1.6克每公斤體重
如果搭配阻力訓練,這個數字應該要在上調整
以一個60公斤的女性,應該要攝取近一百公克的蛋白質
代表一日三餐,每餐要攝取33克左右
以一個排骨便當或是陽春麵或是肉排蛋餅
要達到這個數字需要額外攝取蛋白質
拉高攝取蛋白質有三個好處
第一,蛋白質消化時間較長,可以維持飽足感
比較不容易飢餓,讓你有機可趁去吃其他熱量
第二,人體再把蛋白質降解成小分子的時候
會消耗比碳水與脂肪要更多熱量
也就是蛋白質的食物生熱效應最高
第三,可以有效地增加或是保護你的肌肉質量
肌肉多了看起來體態也比較好
而在活動後,可以儲存碳水化合物的空間更多
每公克的肌肉可以存15克的肝醣
而你攝取肌肉存量以外的糖,如果沒消耗掉
代表會趨向變成脂肪儲存
需注意的是額外攝取的蛋白質也是額外的熱量
可以藉由脂肪與碳水的額度來用蛋白質取代
4.改變攝食順序
應該先從蛋白質與纖維質開始進食
當攝食完設定要吃的蛋白質量與纖維質之後
回應到第二點,就不用吃這麼多碳水化合物了
每餐也都可以吃飽飽,不用挨餓的減重
5.嚴格限制果糖的攝取
果糖跟葡萄糖降解的途徑有部分不相同
果糖和葡萄糖他們可以被拆解成兩個碳的小分子
這個兩個碳的小分子可以走能量消耗的途徑
也可以走能量合成的途徑
而身體的脂肪,可以藉由兩個碳的小分子
慢慢堆疊起來變成脂肪鏈
而在葡萄糖降解的途經中
有一個酵素,會受到這個兩個碳的小分子濃度抑制
代表這個兩個小分子濃度越高
葡萄糖就盡可能保持葡萄糖的形式不被拆解
而果糖則沒有這個限制的酵素
代表不管攝取多少果糖都會被拆成兩個碳的小分子
如果這些能量沒有被身體使用完
多餘的兩個碳的小分子就會走合成的途徑
6.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些許的增加身體的代謝
包含循環系統,腎臟製造尿液再吸收水分等等的耗能
日積月累也是有所幫助的
7.盡可能不使用短期減重方法
號稱短期減重的方法
或是特別某一種飲食方法
只要你不能持續使用這種方法一輩子
就不要使用
除非你有拍婚紗等等的時間限制
8.睡眠
有無數的研究顯示不足的睡眠會導致體脂肪增加
肌肉合成減少
9.人生還是很美好的
除了減重以外,人生還是很多值得享受的事情
美食、美酒、與朋友家人情人的相聚時光
在一年365天,一天3餐,一年算起來有1000多餐
即便你吃100次的稍微放縱餐
也才十分之一而已
只要你可以維持9/10持續性的熱量赤字
減重效果並不會馬上崩壞
只要在健康的允許
除了追求減重以外還有更多值得追求的事情
肉肉也是一種美
以上
大概是跟大家分享的一些概念
如果你覺得看文字太辛苦
我在Youtube有一系列的健身知識影片
搜尋「奇德講健身」
你就可以找到我啦
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D
我們下次見囉
--
Tags:
健身
All Comments
By Ingrid
at 2020-05-17T23:15
at 2020-05-17T23:15
By Elvira
at 2020-05-19T06:51
at 2020-05-19T06:51
By Eden
at 2020-05-20T19:14
at 2020-05-20T19:14
By Poppy
at 2020-05-25T13:35
at 2020-05-25T13:35
By Andy
at 2020-05-27T13:33
at 2020-05-27T13:33
By Michael
at 2020-05-30T03:05
at 2020-05-30T03:05
By Yuri
at 2020-06-03T19:33
at 2020-06-03T19:33
By Faithe
at 2020-06-07T21:43
at 2020-06-07T21:43
By Elma
at 2020-06-12T13:19
at 2020-06-12T13:19
By Victoria
at 2020-06-17T08:18
at 2020-06-17T08:18
By Daph Bay
at 2020-06-19T11:13
at 2020-06-19T11:13
By Zanna
at 2020-06-24T07:50
at 2020-06-24T07:50
By Sierra Rose
at 2020-06-25T23:53
at 2020-06-25T23:53
By Xanthe
at 2020-06-27T09:32
at 2020-06-27T09:32
By Heather
at 2020-07-01T00:35
at 2020-07-01T00:35
By Iris
at 2020-07-03T08:34
at 2020-07-03T08:34
By Susan
at 2020-07-07T14:40
at 2020-07-07T14:40
By Aaliyah
at 2020-07-12T01:57
at 2020-07-12T01:57
By Delia
at 2020-07-13T11:39
at 2020-07-13T11:39
By Heather
at 2020-07-15T06:01
at 2020-07-15T06:01
By Ida
at 2020-07-18T23:52
at 2020-07-18T23:52
By Dorothy
at 2020-07-22T22:58
at 2020-07-22T22:58
By Edward Lewis
at 2020-07-25T22:11
at 2020-07-25T22:11
By Eden
at 2020-07-27T19:02
at 2020-07-27T19:02
By Eden
at 2020-07-28T22:22
at 2020-07-28T22:22
By Edward Lewis
at 2020-08-01T13:05
at 2020-08-01T13:05
By Ursula
at 2020-08-02T15:07
at 2020-08-02T15:07
By Agnes
at 2020-08-03T20:54
at 2020-08-03T20:54
By Lucy
at 2020-08-07T07:09
at 2020-08-07T07:09
By Ophelia
at 2020-08-12T01:00
at 2020-08-12T01:00
By Lucy
at 2020-08-12T13:27
at 2020-08-12T13:27
By James
at 2020-08-14T12:53
at 2020-08-14T12:53
By Selena
at 2020-08-16T04:28
at 2020-08-16T04:28
By Valerie
at 2020-08-20T23:44
at 2020-08-20T23:44
By Iris
at 2020-08-22T12:03
at 2020-08-22T12:03
By Isabella
at 2020-08-23T03:11
at 2020-08-23T03:11
By Wallis
at 2020-08-25T10:50
at 2020-08-25T10:50
By Steve
at 2020-08-26T14:25
at 2020-08-26T14:25
By Poppy
at 2020-08-31T09:08
at 2020-08-31T09:08
By Emily
at 2020-09-02T14:22
at 2020-09-02T14:22
By Rae
at 2020-09-05T09:41
at 2020-09-05T09:41
By Robert
at 2020-09-07T22:36
at 2020-09-07T22:36
By Erin
at 2020-09-08T15:01
at 2020-09-08T15:01
By Belly
at 2020-09-09T04:09
at 2020-09-09T04:09
By Harry
at 2020-09-09T23:22
at 2020-09-09T23:22
By Carol
at 2020-09-10T23:56
at 2020-09-10T23:56
By Hedy
at 2020-09-14T09:12
at 2020-09-14T09:12
By Necoo
at 2020-09-14T22:42
at 2020-09-14T22:42
By Andrew
at 2020-09-18T22:36
at 2020-09-18T22:36
By Belly
at 2020-09-19T15:10
at 2020-09-19T15:10
By Queena
at 2020-09-24T13:18
at 2020-09-24T13:18
By Victoria
at 2020-09-26T23:02
at 2020-09-26T23:02
By Steve
at 2020-09-28T20:12
at 2020-09-28T20:12
By Mary
at 2020-10-02T02:33
at 2020-10-02T02:33
By Regina
at 2020-10-04T02:42
at 2020-10-04T02:42
By Zanna
at 2020-10-07T12:47
at 2020-10-07T12:47
By Michael
at 2020-10-09T19:02
at 2020-10-09T19:02
By Michael
at 2020-10-09T21:49
at 2020-10-09T21:49
By Steve
at 2020-10-12T01:41
at 2020-10-12T01:41
By Mia
at 2020-10-16T20:27
at 2020-10-16T20:27
By Caitlin
at 2020-10-21T00:27
at 2020-10-21T00:27
By Odelette
at 2020-10-25T04:07
at 2020-10-25T04:07
By Catherine
at 2020-10-26T14:44
at 2020-10-26T14:44
By Hedda
at 2020-10-28T14:44
at 2020-10-28T14:44
By Jacob
at 2020-10-31T21:16
at 2020-10-31T21:16
By Bethany
at 2020-11-02T03:15
at 2020-11-02T03:15
Related Posts
增肌分享 - 游泳一年的"健身"成果
By Sierra Rose
at 2020-05-14T22:14
at 2020-05-14T22:14
7個訓練動作的動作調整 (中文字幕)
By Kelly
at 2020-05-14T21:11
at 2020-05-14T21:11
產後減脂計劃
By Daniel
at 2020-05-14T15:04
at 2020-05-14T15:04
視網膜剝離怎麼運動
By Freda
at 2020-05-14T08:40
at 2020-05-14T08:40
現在好餓喔
By Poppy
at 2020-05-13T22:23
at 2020-05-13T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