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脂迷思-郭家驊教授 - 健身
By John
at 2016-12-19T02:34
at 2016-12-19T02:34
Table of Contents
在隔壁版的討論 但覺得更適合本版
整理影片內容並加上個人碎念跟觀點
如有錯誤請指教~~~~~~~
附上原影片連結:https://goo.gl/J6Bj6v
運動可以減少體脂肪含量
但為什麼運動能減少體脂肪?
本研究提出以下兩種假說
1. 運動過程及運動結束後的脂肪燃燒/後燃效應
2. 運動成長肌肉 而肌肉比脂肪更有能力儲存碳資源 兩者競爭之下使脂肪得不到資源補
充而縮小
-----------以下碎念-------------
我們常被教導的是第一種假說,運動燃燒脂肪,而高強度運動身體運用肝醣的比例較高、
脂肪成為能量的比例較少;長時間低強度有氧運動身體使用較高比例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
,因此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就高潮了一窩蜂的去跑馬拉松…
後來又開始流行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雖然高強度運動燃燒脂肪的”比例”較少,但是在
同樣時間內的總耗能會比有氧運動更多,且後燃效應還能在運動後持續消耗能量,效率比
有氧運動高出9487倍,最適合沒那麼多時間運動的人,因此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又一窩蜂跑
去找TABATA、HIIT的video來做,開始有人受傷後又有一堆部落客開始說一般人沒辦法做
真正的HIIT,只有運動員可以(WTF?難道持續健身10年的上班族不是運動員所以也不能做)
大家就跟著高潮,看到HIIT關鍵字出現就開始炮,一般人做會受傷、新手怎樣歸怎樣巴
拉巴拉~~ 我的觀點是有動作跟體能基礎之後可以開始試著做”間歇” 雖然定義上不是HI
IT,但是仍然可以享有大家所知道的HIIT的部分好處(短時間內做很多功消耗很多熱量、
還可以增肌) 再有教練確認動作完整性之下,隨時觀察運動者狀況增減下一組重量或降階
徒手動作來維持動作品質且持續運動,不是又安全又省時又達到效果嗎?是不是定義下的
HIIT有比達到訓練效果重要嗎?… 阿不小心扯遠了廠廠
--------------------------------
根據影片的各種實驗科學證據下沒有”運動燃燒脂肪”這個說法
1:30【Wow 原來不運動時我們一直在消耗脂肪!!!】
在我們安靜狀態(吃飯睡覺打東東滑手機看PTT)的時候,脂肪是主要的能量來源,運動時
主要利用肌肉所儲存的肝醣(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所以安靜狀態時脂肪細胞會不斷地釋
放脂肪酸作為基本生理需求(呼吸心跳無法控制的身體運作系統的肌肉)及手指滑動螢幕產
生動作所需的肌肉們的能量來源。
3:26【24小時一直消耗脂肪為啥還會變胖】
當我們進食時,”碳資源”就會回充至脂肪細胞,所以雖然脂肪一直釋放脂肪酸出來給肌
肉用,但進食後回到脂肪組織的資源比丟出來的還要多,不變胖才有鬼。同理可推,回填
脂肪的資源比釋放出來的少,那脂肪就會逐漸變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肌肉跟脂肪搶碳
資源!
5:49【如果你能增加肌肉的生長 體脂肪便會降低】
1. Myostatin是抑制肌肉生長的基因,剔除他就可以讓肌肉生長速度增加
2. c-ski過度表現也會增快肌肉生長
3. 注射白血球介素-15(阻力訓練時身體會分泌的一種激素可促進肌肉肥大)
如果可以控制以上三種激素,即使不運動也能增加肌肉生長進而減少脂肪,不過沒事別亂
搞什麼基因或激素,還是乖乖運動增加骨骼肌吧
6:48【不要錯過黃金進食時間】
運動前或結束後用餐,這些碳資源便會進入肌肉組織作為訓練或修復資源。
依照我長期四面八方獲取到的資訊總結:
運動前 -- 需要較多的碳水作為運動時的能量來源,如果要把被很多人神化的gi值加進來
,就是假設我的進食時間距離運動還有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選擇低gi的澱粉讓身體慢慢
消化吸收並有飽足感讓我不會很快餓又想再吃點心,到運動時也消化的差不多可以被肌肉
拿來使用;如果下班後要趕快去健身房沒時間吃正餐,吃太飽動不了不吃又很餓沒立怎麼
辦?選擇gi值偏高的吞了身體一下子就吸收馬上可以拿來用!
運動後 -- 阻力訓練後肌肉受到良好的刺激處於微撕裂狀態,此時是最需要資源來修補與
成長的時候,修補需要材料(蛋白質),材料要能用需要催化劑(胰島素),攝取碳水化合物
可以讓胰島素上升,讓肌肉可以搬很多的材料來修補長大,所以運動後補充"好吸收的蛋
白質”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巨巨都要喝乳清了,除了方便攜帶還可以減少消化時間,此時
別忘了要補充碳水,營養師說通常乳清的碳水含量都不夠,所以記得再吃個吐司地瓜或是
更快吃砂糖XD
【運動製造的熱量赤字重要?還是提升肌肉量更有效率?】
有了以上良好的營養補充,想當然會比運動後都不吃或延遲很久才吃的人有更多肌肉量,
更多肌肉量意味著安靜不動時與脂肪爭取碳資源的能力越高!
想想你一天24小時,能運動多久?是運動3小時消耗的能量比較多,還是碳資源爭奪戰後2
1小時的脂肪酸釋放比較多?
雖然運動不是直接減肥,但是不動就在瘦聽起來是不是很有吸引力XD 這也就是常聽到的
練肌肉打造易瘦體質
10:09【低強度運動與高強度運動的選擇】
如果按照低強度運動燃燒脂肪較多而降低體脂肪,將會採取有氧運動型態,這裡教授提出
兩個科學證據證明無氧運動可以消耗更多脂肪,從上面看下來其實也一直在導向這個結論
,但 是 這裡絕對不是要否定有氧運動,有氧運動還是有其不可取代的好處的!
馬拉松訓練的E強度訓練,雖然每個人的儲備心率不同,區間可能會有差異,但大概就是
心跳在130-150之間,跑起來輕鬆可以連續說話聊天的強度,主要目的是提升肌肉端的有
氧能力,也就是讓肌肉裡面的微血管密度增加、有氧酵素濃度也增加,讓心率維持在65%-
79%之間1-2小時
--資訊來自 [徐國峰跑步運動科學 能量系統] goo.gl/hoH8Qu
這就是我們認知中很典型的長時間有氧訓練,無可取代的好處是,微血管遍及全身,身體
利用脂肪的效率增加(這不就是我們要的嗎!!),打下良好的基礎體能
這就是新手為什麼還是要從跑步開始),基礎體能越高往後的強度的訓練才上的去,試想
基礎體能超爛,蹲沒兩下就喘得要死,有可能蹲100 150 200嗎? 自從領悟這個道理以後
,我實測練了半年的E強度,身體最好的回饋就是重訓的組間休息縮短了!間歇中間恢復
時間也比別人快,阻力訓練的效率當然也可以得到提升!
雖然有氧訓練跟阻力訓練的目標全然不同,但是仍是環環相扣,不要偏食更不要去否定與
自己不同派別的訓練系統或模式,想好你要的目的再決定自己的路徑,練身體,更要練腦
練心。
--
整理影片內容並加上個人碎念跟觀點
如有錯誤請指教~~~~~~~
附上原影片連結:https://goo.gl/J6Bj6v
運動可以減少體脂肪含量
但為什麼運動能減少體脂肪?
本研究提出以下兩種假說
1. 運動過程及運動結束後的脂肪燃燒/後燃效應
2. 運動成長肌肉 而肌肉比脂肪更有能力儲存碳資源 兩者競爭之下使脂肪得不到資源補
充而縮小
-----------以下碎念-------------
我們常被教導的是第一種假說,運動燃燒脂肪,而高強度運動身體運用肝醣的比例較高、
脂肪成為能量的比例較少;長時間低強度有氧運動身體使用較高比例的脂肪作為能量來源
,因此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就高潮了一窩蜂的去跑馬拉松…
後來又開始流行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雖然高強度運動燃燒脂肪的”比例”較少,但是在
同樣時間內的總耗能會比有氧運動更多,且後燃效應還能在運動後持續消耗能量,效率比
有氧運動高出9487倍,最適合沒那麼多時間運動的人,因此很多人聽到這句話又一窩蜂跑
去找TABATA、HIIT的video來做,開始有人受傷後又有一堆部落客開始說一般人沒辦法做
真正的HIIT,只有運動員可以(WTF?難道持續健身10年的上班族不是運動員所以也不能做)
大家就跟著高潮,看到HIIT關鍵字出現就開始炮,一般人做會受傷、新手怎樣歸怎樣巴
拉巴拉~~ 我的觀點是有動作跟體能基礎之後可以開始試著做”間歇” 雖然定義上不是HI
IT,但是仍然可以享有大家所知道的HIIT的部分好處(短時間內做很多功消耗很多熱量、
還可以增肌) 再有教練確認動作完整性之下,隨時觀察運動者狀況增減下一組重量或降階
徒手動作來維持動作品質且持續運動,不是又安全又省時又達到效果嗎?是不是定義下的
HIIT有比達到訓練效果重要嗎?… 阿不小心扯遠了廠廠
--------------------------------
根據影片的各種實驗科學證據下沒有”運動燃燒脂肪”這個說法
1:30【Wow 原來不運動時我們一直在消耗脂肪!!!】
在我們安靜狀態(吃飯睡覺打東東滑手機看PTT)的時候,脂肪是主要的能量來源,運動時
主要利用肌肉所儲存的肝醣(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所以安靜狀態時脂肪細胞會不斷地釋
放脂肪酸作為基本生理需求(呼吸心跳無法控制的身體運作系統的肌肉)及手指滑動螢幕產
生動作所需的肌肉們的能量來源。
3:26【24小時一直消耗脂肪為啥還會變胖】
當我們進食時,”碳資源”就會回充至脂肪細胞,所以雖然脂肪一直釋放脂肪酸出來給肌
肉用,但進食後回到脂肪組織的資源比丟出來的還要多,不變胖才有鬼。同理可推,回填
脂肪的資源比釋放出來的少,那脂肪就會逐漸變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肌肉跟脂肪搶碳
資源!
5:49【如果你能增加肌肉的生長 體脂肪便會降低】
1. Myostatin是抑制肌肉生長的基因,剔除他就可以讓肌肉生長速度增加
2. c-ski過度表現也會增快肌肉生長
3. 注射白血球介素-15(阻力訓練時身體會分泌的一種激素可促進肌肉肥大)
如果可以控制以上三種激素,即使不運動也能增加肌肉生長進而減少脂肪,不過沒事別亂
搞什麼基因或激素,還是乖乖運動增加骨骼肌吧
6:48【不要錯過黃金進食時間】
運動前或結束後用餐,這些碳資源便會進入肌肉組織作為訓練或修復資源。
依照我長期四面八方獲取到的資訊總結:
運動前 -- 需要較多的碳水作為運動時的能量來源,如果要把被很多人神化的gi值加進來
,就是假設我的進食時間距離運動還有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選擇低gi的澱粉讓身體慢慢
消化吸收並有飽足感讓我不會很快餓又想再吃點心,到運動時也消化的差不多可以被肌肉
拿來使用;如果下班後要趕快去健身房沒時間吃正餐,吃太飽動不了不吃又很餓沒立怎麼
辦?選擇gi值偏高的吞了身體一下子就吸收馬上可以拿來用!
運動後 -- 阻力訓練後肌肉受到良好的刺激處於微撕裂狀態,此時是最需要資源來修補與
成長的時候,修補需要材料(蛋白質),材料要能用需要催化劑(胰島素),攝取碳水化合物
可以讓胰島素上升,讓肌肉可以搬很多的材料來修補長大,所以運動後補充"好吸收的蛋
白質”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巨巨都要喝乳清了,除了方便攜帶還可以減少消化時間,此時
別忘了要補充碳水,營養師說通常乳清的碳水含量都不夠,所以記得再吃個吐司地瓜或是
更快吃砂糖XD
【運動製造的熱量赤字重要?還是提升肌肉量更有效率?】
有了以上良好的營養補充,想當然會比運動後都不吃或延遲很久才吃的人有更多肌肉量,
更多肌肉量意味著安靜不動時與脂肪爭取碳資源的能力越高!
想想你一天24小時,能運動多久?是運動3小時消耗的能量比較多,還是碳資源爭奪戰後2
1小時的脂肪酸釋放比較多?
雖然運動不是直接減肥,但是不動就在瘦聽起來是不是很有吸引力XD 這也就是常聽到的
練肌肉打造易瘦體質
10:09【低強度運動與高強度運動的選擇】
如果按照低強度運動燃燒脂肪較多而降低體脂肪,將會採取有氧運動型態,這裡教授提出
兩個科學證據證明無氧運動可以消耗更多脂肪,從上面看下來其實也一直在導向這個結論
,但 是 這裡絕對不是要否定有氧運動,有氧運動還是有其不可取代的好處的!
馬拉松訓練的E強度訓練,雖然每個人的儲備心率不同,區間可能會有差異,但大概就是
心跳在130-150之間,跑起來輕鬆可以連續說話聊天的強度,主要目的是提升肌肉端的有
氧能力,也就是讓肌肉裡面的微血管密度增加、有氧酵素濃度也增加,讓心率維持在65%-
79%之間1-2小時
--資訊來自 [徐國峰跑步運動科學 能量系統] goo.gl/hoH8Qu
這就是我們認知中很典型的長時間有氧訓練,無可取代的好處是,微血管遍及全身,身體
利用脂肪的效率增加(這不就是我們要的嗎!!),打下良好的基礎體能
這就是新手為什麼還是要從跑步開始),基礎體能越高往後的強度的訓練才上的去,試想
基礎體能超爛,蹲沒兩下就喘得要死,有可能蹲100 150 200嗎? 自從領悟這個道理以後
,我實測練了半年的E強度,身體最好的回饋就是重訓的組間休息縮短了!間歇中間恢復
時間也比別人快,阻力訓練的效率當然也可以得到提升!
雖然有氧訓練跟阻力訓練的目標全然不同,但是仍是環環相扣,不要偏食更不要去否定與
自己不同派別的訓練系統或模式,想好你要的目的再決定自己的路徑,練身體,更要練腦
練心。
--
Tags:
健身
All Comments
By Andrew
at 2016-12-21T12:58
at 2016-12-21T12:58
By Kama
at 2016-12-25T04:22
at 2016-12-25T04:22
By Charlotte
at 2016-12-28T12:26
at 2016-12-28T12:26
By Andrew
at 2016-12-30T18:11
at 2016-12-30T18:11
By Eden
at 2017-01-01T17:19
at 2017-01-01T17:19
By Emma
at 2017-01-03T14:09
at 2017-01-03T14:09
By Zanna
at 2017-01-03T22:46
at 2017-01-03T22:46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1-04T13:07
at 2017-01-04T13:07
By Bennie
at 2017-01-06T21:15
at 2017-01-06T21:15
By Kristin
at 2017-01-09T11:11
at 2017-01-09T11:11
By Gilbert
at 2017-01-12T21:57
at 2017-01-12T21:57
By Ula
at 2017-01-17T07:16
at 2017-01-17T07:16
By Victoria
at 2017-01-22T00:37
at 2017-01-22T00:37
By Linda
at 2017-01-22T21:46
at 2017-01-22T21:46
By Andy
at 2017-01-24T11:24
at 2017-01-24T11:24
By Victoria
at 2017-01-25T20:29
at 2017-01-25T20:29
By Lydia
at 2017-01-27T00:29
at 2017-01-27T00:29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1-27T19:55
at 2017-01-27T19:55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2-01T05:37
at 2017-02-01T05:37
By Rebecca
at 2017-02-03T14:28
at 2017-02-03T14:28
By Faithe
at 2017-02-06T23:47
at 2017-02-06T23:47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2-09T15:56
at 2017-02-09T15:56
By Queena
at 2017-02-12T11:40
at 2017-02-12T11:40
By Heather
at 2017-02-17T11:28
at 2017-02-17T11:28
By Robert
at 2017-02-20T22:47
at 2017-02-20T22:47
By Caitlin
at 2017-02-23T19:15
at 2017-02-23T19:15
By Heather
at 2017-02-25T06:35
at 2017-02-25T06:35
By David
at 2017-02-26T04:21
at 2017-02-26T04:21
By Lauren
at 2017-02-28T04:13
at 2017-02-28T04:13
By Cara
at 2017-03-03T21:19
at 2017-03-03T21:19
By Delia
at 2017-03-06T21:10
at 2017-03-06T21:10
By Doris
at 2017-03-09T07:36
at 2017-03-09T07:36
By Connor
at 2017-03-12T21:19
at 2017-03-12T21:19
By Heather
at 2017-03-15T19:54
at 2017-03-15T19:54
By Rosalind
at 2017-03-17T04:39
at 2017-03-17T04:39
By Olive
at 2017-03-17T19:55
at 2017-03-17T19:55
By Tristan Cohan
at 2017-03-22T00:26
at 2017-03-22T00:26
By Dora
at 2017-03-23T11:19
at 2017-03-23T11:19
By Hedy
at 2017-03-26T20:30
at 2017-03-26T20:30
By Leila
at 2017-03-28T10:05
at 2017-03-28T10:05
By Kama
at 2017-03-29T14:15
at 2017-03-29T14:15
By Madame
at 2017-03-29T20:21
at 2017-03-29T20:21
By Una
at 2017-03-29T23:45
at 2017-03-29T23:45
By Zora
at 2017-04-01T15:21
at 2017-04-01T15:21
By Poppy
at 2017-04-03T05:06
at 2017-04-03T05:06
By Tom
at 2017-04-04T15:49
at 2017-04-04T15:49
By Kelly
at 2017-04-08T02:57
at 2017-04-08T02:57
By Ula
at 2017-04-09T02:10
at 2017-04-09T02:10
By Audriana
at 2017-04-09T22:14
at 2017-04-09T22:14
By Olivia
at 2017-04-13T21:45
at 2017-04-13T21:45
By Ursula
at 2017-04-14T04:58
at 2017-04-14T04:58
By Heather
at 2017-04-15T01:20
at 2017-04-15T01:20
By Aaliyah
at 2017-04-16T16:37
at 2017-04-16T16:37
By Wallis
at 2017-04-17T22:10
at 2017-04-17T22:10
By Robert
at 2017-04-20T06:17
at 2017-04-20T06:17
By Sandy
at 2017-04-21T18:01
at 2017-04-21T18:01
By Caroline
at 2017-04-26T14:29
at 2017-04-26T14:29
By Hazel
at 2017-05-01T03:41
at 2017-05-01T03:41
By Agnes
at 2017-05-02T15:11
at 2017-05-02T15:11
By Gilbert
at 2017-05-04T15:57
at 2017-05-04T15:57
By Callum
at 2017-05-06T06:57
at 2017-05-06T06:57
By Freda
at 2017-05-06T22:08
at 2017-05-06T22:08
By Doris
at 2017-05-09T04:28
at 2017-05-09T04:28
By Margaret
at 2017-05-12T10:02
at 2017-05-12T10:02
By Ivy
at 2017-05-15T01:45
at 2017-05-15T01:45
By Lily
at 2017-05-17T08:17
at 2017-05-17T08:17
By Charlotte
at 2017-05-19T21:05
at 2017-05-19T21:05
By Damian
at 2017-05-24T00:32
at 2017-05-24T00:32
By Franklin
at 2017-05-27T03:01
at 2017-05-27T03:01
By Liam
at 2017-05-28T09:27
at 2017-05-28T09:27
By Ingrid
at 2017-05-31T10:29
at 2017-05-31T10:29
By Victoria
at 2017-06-04T16:16
at 2017-06-04T16:16
By Kristin
at 2017-06-04T22:03
at 2017-06-04T22:03
By Andrew
at 2017-06-07T00:23
at 2017-06-07T00:23
By Blanche
at 2017-06-10T20:42
at 2017-06-10T20:42
By Tom
at 2017-06-11T12:01
at 2017-06-11T12:01
Related Posts
燃脂迷思---郭家驊教授
By Kumar
at 2016-12-19T02:19
at 2016-12-19T02:19
求推薦健身椅
By Edwina
at 2016-12-19T00:17
at 2016-12-19T00:17
關於健身者的禮物
By Sierra Rose
at 2016-12-18T22:38
at 2016-12-18T22:38
滑輪下拉,寬握肩膀痛
By Damian
at 2016-12-18T21:43
at 2016-12-18T21:43
徵求-全新超級訓練護膝黑色XL換L
By Jacky
at 2016-12-18T19:59
at 2016-12-18T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