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講堂的專業度是不是屌打其它YT - 健身
By Freda
at 2021-01-04T11:16
at 2021-01-04T11:16
Table of Contents
: 老實講,我不太了解所謂效率點的有氧訓練是要多啲
: 因為一般以馬拉松的訓練菜單來說
: 輕鬆跑跟L.S.D.要求的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0~70%
: 間歇跑更要求到最大心率的90~100%
: 如果只是一般隨便跑跑的有氧可能效率真的差
: 但如果有認真執行課表的有氧訓練
: 我不認為強度會比有認真執行課表的肌力訓練低
你這兒說的,「強度」是什麼?
重量訓練的「強度」主要指的是你的最大肌力的百分比
(當然,動作速度、角度、組間休息時間、頻率,也都是強度的一環)
如果是間歇跑,他的強度的確有可能是達到甚至超過重量訓練的「強度」
並且同時有效訓練到無氧耐力的能量系統(當然也會訓練到有氧能力)
所以何老師的podcast中也時常提到以間歇的方式來訓練心肺功能
但對於沒有運動基礎的人,包括沒有正確姿勢和足夠肌力的初學者
跑間歇的危險性可能會遠高於許多條件都可以控制的重量訓練
因為重量訓練的「強度」是容易調控的,但間歇跑不容易調控
但許多人把「強度」和「疲勞度」搞混,誤以為很累就是強度很高
但事實上卻未必有達到有效的訓練效果
至於有人說長跑是為了訓練意志力,何老師也曾經在某頻道說過
可以試試看全力衝刺五十趟和長跑需要的意志力,哪一個比較強
至於何謂大重量?指的並不是體重的幾倍,而是最大肌力的百分比
如果A和B兩人的身高體重都是180/80,但A的最大肌力是160公斤重
B的最大肌力是100公斤重,那麼背八十公斤重槓鈴做深蹲
對A來說只是50%的最大肌力負荷,就不是大重量
對B來說卻是80%的最大肌力負荷,就是大重量了
何老師在提倡的,都是以自己最大力量的65%~85%的負荷
在正確的姿勢下,搭配週期化和疲勞管理來進行訓練
而不是一定要追求深蹲到自己體重的幾倍
然而,他在podcast中也提到,現在的體育學界普遍認為,深蹲到體重2倍者
競賽表現會比只能蹲1.5倍者普遍來的好
但何老師同時也提到,這標準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
他在podcast中舉的是NBA的選手,因為身高和身材比例的關係
他們深蹲不一定能蹲很重,但是力量和爆發力仍然很強大
所以何老師也說:強壯有很多種標準,而不是單一標準
他自己也說,健力三項在他的教學中,只佔非常少的一部分
有更多訓練是用各種訓練器材來取代,如六角槓、安全槓等等
我沒有上過何老師的課,可能有上過課程的網友可以分享看看
至於頂尖長跑者的訓練課表有沒有加入重量訓練?
我查了Eliud Kipchoge的來台分享,只有提到他規律地做重量訓練
但是沒有查到他的重量訓練強度,可能要請高手分享
我查了香港跑者Mo Devlin的訓練課表訪談如下:
「我每週進行至少一次的腿部重量訓練。目的是為了提升腿部主要肌群
(臀肌、後腿、四頭肌和小腿)的力量,也能讓主要活動的部位(例如髖關節)
增加些靈活性、減低受傷的機率。
我每週的重訓菜單都會有些小變化,原因是保持新鮮感也能持續刺激肌肉的適
應能力,但都會包含以下的元素。全方位的肌力訓練方面,我會做不同組合
的深蹲、硬舉、單腳蹲、腿部伸展,負重程度要適合自己或用自身體重即可。
我建議每項做三組,每組6-8次。」
我不知道這兒的解讀應該是(1)頂尖跑者用自己的體重做6-8組的深蹲、硬舉等
(2)還是是用自己能做到6-8次的重量負荷,進行訓練
假如是(2),那大約就是自己最大肌力的80%~85%,其實和何老師說的雷同
在「調控力量」一書的84~85頁
標題寫著「提升有氧能力的策略之一是做肌力訓練」
節錄內容如下:肌力訓練主要可分為:最大肌力、爆發式肌力及反對式肌力
(主要透過動作速度來區分)
對於耐力運動員來說,最能在功能層面符合提升運動表現的阻力
訓練類型應該著重在爆發式肌力和反應式肌力
對於多數的運動項目最有用的兩個特質,就是先發展肌肉層次的高水準
爆發式肌力(或稱發力率),然後發展動作層次於外顯動作上的發發力
Paavolainen試著研究同時訓練耐力和爆發式肌力括各種衝刺、跳、低負荷
高速度阻力訓練、使用了Leg Press和Leg Extension來提升5公里跑的表現
研究顯示受過良好訓練的耐力選手的最大攝氧量不變,也可以提升運動表現
但是,在發展爆發式肌力之前,科學研究指出必需先有高水準的肌力為基礎
才能建立高發力率及建立外顯動作的爆發力並降低傷害風險。
本書的兩位作者的資歷,不知道是不是在網友眼中也是被噴的
何老師也曾提過,最大肌力的打造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而訓練最大肌力的過程,就能打造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有氧能力
我不是很懂為什麼要噴何立安老師時,總是拿馬拉松、自行車出來
在運動的光譜,馬拉松、自行車的確是在一端;而舉重、健力在另一端
不過徐國峰教練也說過:跑者必須先打造出足夠強韌的身體,
才能夠接受正式的馬拉松訓練。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854
但更多運動,如籃球、排球、羽毛球、游泳、登山、滑雪、拳擊…
其實都分部在光譜之間
我自己玩羽毛球、游泳、登山、籃球、自行車,但我不是職業選手
我一週重訓四天(上、下半身各半),打球一天,重訓有兩天會練米字步當做間歇
幾乎沒有在跑步,去年沒什麼準備就一個人獨自騎一日北高
我在自行車版有po文過
我43歲,我想重訓帶給我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
: 因為一般以馬拉松的訓練菜單來說
: 輕鬆跑跟L.S.D.要求的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0~70%
: 間歇跑更要求到最大心率的90~100%
: 如果只是一般隨便跑跑的有氧可能效率真的差
: 但如果有認真執行課表的有氧訓練
: 我不認為強度會比有認真執行課表的肌力訓練低
你這兒說的,「強度」是什麼?
重量訓練的「強度」主要指的是你的最大肌力的百分比
(當然,動作速度、角度、組間休息時間、頻率,也都是強度的一環)
如果是間歇跑,他的強度的確有可能是達到甚至超過重量訓練的「強度」
並且同時有效訓練到無氧耐力的能量系統(當然也會訓練到有氧能力)
所以何老師的podcast中也時常提到以間歇的方式來訓練心肺功能
但對於沒有運動基礎的人,包括沒有正確姿勢和足夠肌力的初學者
跑間歇的危險性可能會遠高於許多條件都可以控制的重量訓練
因為重量訓練的「強度」是容易調控的,但間歇跑不容易調控
但許多人把「強度」和「疲勞度」搞混,誤以為很累就是強度很高
但事實上卻未必有達到有效的訓練效果
至於有人說長跑是為了訓練意志力,何老師也曾經在某頻道說過
可以試試看全力衝刺五十趟和長跑需要的意志力,哪一個比較強
至於何謂大重量?指的並不是體重的幾倍,而是最大肌力的百分比
如果A和B兩人的身高體重都是180/80,但A的最大肌力是160公斤重
B的最大肌力是100公斤重,那麼背八十公斤重槓鈴做深蹲
對A來說只是50%的最大肌力負荷,就不是大重量
對B來說卻是80%的最大肌力負荷,就是大重量了
何老師在提倡的,都是以自己最大力量的65%~85%的負荷
在正確的姿勢下,搭配週期化和疲勞管理來進行訓練
而不是一定要追求深蹲到自己體重的幾倍
然而,他在podcast中也提到,現在的體育學界普遍認為,深蹲到體重2倍者
競賽表現會比只能蹲1.5倍者普遍來的好
但何老師同時也提到,這標準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
他在podcast中舉的是NBA的選手,因為身高和身材比例的關係
他們深蹲不一定能蹲很重,但是力量和爆發力仍然很強大
所以何老師也說:強壯有很多種標準,而不是單一標準
他自己也說,健力三項在他的教學中,只佔非常少的一部分
有更多訓練是用各種訓練器材來取代,如六角槓、安全槓等等
我沒有上過何老師的課,可能有上過課程的網友可以分享看看
至於頂尖長跑者的訓練課表有沒有加入重量訓練?
我查了Eliud Kipchoge的來台分享,只有提到他規律地做重量訓練
但是沒有查到他的重量訓練強度,可能要請高手分享
我查了香港跑者Mo Devlin的訓練課表訪談如下:
「我每週進行至少一次的腿部重量訓練。目的是為了提升腿部主要肌群
(臀肌、後腿、四頭肌和小腿)的力量,也能讓主要活動的部位(例如髖關節)
增加些靈活性、減低受傷的機率。
我每週的重訓菜單都會有些小變化,原因是保持新鮮感也能持續刺激肌肉的適
應能力,但都會包含以下的元素。全方位的肌力訓練方面,我會做不同組合
的深蹲、硬舉、單腳蹲、腿部伸展,負重程度要適合自己或用自身體重即可。
我建議每項做三組,每組6-8次。」
我不知道這兒的解讀應該是(1)頂尖跑者用自己的體重做6-8組的深蹲、硬舉等
(2)還是是用自己能做到6-8次的重量負荷,進行訓練
假如是(2),那大約就是自己最大肌力的80%~85%,其實和何老師說的雷同
在「調控力量」一書的84~85頁
標題寫著「提升有氧能力的策略之一是做肌力訓練」
節錄內容如下:肌力訓練主要可分為:最大肌力、爆發式肌力及反對式肌力
(主要透過動作速度來區分)
對於耐力運動員來說,最能在功能層面符合提升運動表現的阻力
訓練類型應該著重在爆發式肌力和反應式肌力
對於多數的運動項目最有用的兩個特質,就是先發展肌肉層次的高水準
爆發式肌力(或稱發力率),然後發展動作層次於外顯動作上的發發力
Paavolainen試著研究同時訓練耐力和爆發式肌力括各種衝刺、跳、低負荷
高速度阻力訓練、使用了Leg Press和Leg Extension來提升5公里跑的表現
研究顯示受過良好訓練的耐力選手的最大攝氧量不變,也可以提升運動表現
但是,在發展爆發式肌力之前,科學研究指出必需先有高水準的肌力為基礎
才能建立高發力率及建立外顯動作的爆發力並降低傷害風險。
本書的兩位作者的資歷,不知道是不是在網友眼中也是被噴的
何老師也曾提過,最大肌力的打造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而訓練最大肌力的過程,就能打造出一般人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有氧能力
我不是很懂為什麼要噴何立安老師時,總是拿馬拉松、自行車出來
在運動的光譜,馬拉松、自行車的確是在一端;而舉重、健力在另一端
不過徐國峰教練也說過:跑者必須先打造出足夠強韌的身體,
才能夠接受正式的馬拉松訓練。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854
但更多運動,如籃球、排球、羽毛球、游泳、登山、滑雪、拳擊…
其實都分部在光譜之間
我自己玩羽毛球、游泳、登山、籃球、自行車,但我不是職業選手
我一週重訓四天(上、下半身各半),打球一天,重訓有兩天會練米字步當做間歇
幾乎沒有在跑步,去年沒什麼準備就一個人獨自騎一日北高
我在自行車版有po文過
我43歲,我想重訓帶給我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
Tags:
健身
All Comments
By Emma
at 2021-01-08T00:47
at 2021-01-08T00:47
By Anthony
at 2021-01-10T06:42
at 2021-01-10T06:42
By Thomas
at 2021-01-11T21:28
at 2021-01-11T21:28
By Callum
at 2021-01-12T02:54
at 2021-01-12T02:54
By Quanna
at 2021-01-15T13:38
at 2021-01-15T13:38
By Hazel
at 2021-01-18T02:42
at 2021-01-18T02:42
By Yedda
at 2021-01-21T10:32
at 2021-01-21T10:32
By Kristin
at 2021-01-24T15:06
at 2021-01-24T15:06
By Isla
at 2021-01-24T20:59
at 2021-01-24T20:59
By Caroline
at 2021-01-26T17:35
at 2021-01-26T17:35
By Lily
at 2021-01-27T21:13
at 2021-01-27T21:13
By Andy
at 2021-01-29T07:51
at 2021-01-29T07:51
By Genevieve
at 2021-02-01T10:22
at 2021-02-01T10:22
By Emma
at 2021-02-01T17:18
at 2021-02-01T17:18
By Skylar Davis
at 2021-02-06T02:17
at 2021-02-06T02:17
By Zora
at 2021-02-06T18:00
at 2021-02-06T18:00
By Daniel
at 2021-02-08T19:52
at 2021-02-08T19:52
By Victoria
at 2021-02-12T09:05
at 2021-02-12T09:05
By Sierra Rose
at 2021-02-13T11:48
at 2021-02-13T11:48
By Bennie
at 2021-02-17T04:37
at 2021-02-17T04:37
By Hedda
at 2021-02-19T07:01
at 2021-02-19T07:01
By Noah
at 2021-02-23T09:48
at 2021-02-23T09:48
By Joe
at 2021-02-26T07:23
at 2021-02-26T07:23
By Emma
at 2021-03-02T13:41
at 2021-03-02T13:41
By Ina
at 2021-03-04T19:39
at 2021-03-04T19:39
By Frederica
at 2021-03-05T18:31
at 2021-03-05T18:31
By Elma
at 2021-03-07T18:40
at 2021-03-07T18:40
By Hedda
at 2021-03-09T19:05
at 2021-03-09T19:05
By Daph Bay
at 2021-03-12T17:59
at 2021-03-12T17:59
By Gilbert
at 2021-03-13T22:28
at 2021-03-13T22:28
By Zenobia
at 2021-03-16T10:16
at 2021-03-16T10:16
By Connor
at 2021-03-17T07:30
at 2021-03-17T07:30
By Frederica
at 2021-03-17T16:30
at 2021-03-17T16:30
By Valerie
at 2021-03-20T12:57
at 2021-03-20T12:57
By Andrew
at 2021-03-21T07:15
at 2021-03-21T07:15
By Anthony
at 2021-03-23T15:39
at 2021-03-23T15:39
By David
at 2021-03-24T05:15
at 2021-03-24T05:15
By Emma
at 2021-03-25T05:41
at 2021-03-25T05:41
By Kyle
at 2021-03-28T02:13
at 2021-03-28T02:13
By Hamiltion
at 2021-03-30T00:53
at 2021-03-30T00:53
By Zora
at 2021-04-02T16:24
at 2021-04-02T16:24
By Sarah
at 2021-04-02T17:56
at 2021-04-02T17:56
By Hardy
at 2021-04-02T19:58
at 2021-04-02T19:58
By Ethan
at 2021-04-07T09:16
at 2021-04-07T09:16
By Ingrid
at 2021-04-11T00:20
at 2021-04-11T00:20
By Sarah
at 2021-04-13T08:44
at 2021-04-13T08:44
By Bethany
at 2021-04-18T05:13
at 2021-04-18T05:13
By Charlie
at 2021-04-22T01:56
at 2021-04-22T01:56
By Poppy
at 2021-04-24T08:49
at 2021-04-24T08:49
By Skylar Davis
at 2021-04-28T12:19
at 2021-04-28T12:19
By Tristan Cohan
at 2021-05-01T16:09
at 2021-05-01T16:09
By Zora
at 2021-05-01T17:56
at 2021-05-01T17:56
By William
at 2021-05-06T10:29
at 2021-05-06T10:29
By Regina
at 2021-05-10T08:00
at 2021-05-10T08:00
By Frederica
at 2021-05-12T16:48
at 2021-05-12T16:48
By Zora
at 2021-05-16T18:57
at 2021-05-16T18:57
By Agatha
at 2021-05-20T16:47
at 2021-05-20T16:47
By Necoo
at 2021-05-24T01:48
at 2021-05-24T01:48
By Candice
at 2021-05-26T18:22
at 2021-05-26T18:22
By Ida
at 2021-05-30T01:34
at 2021-05-30T01:34
By Selena
at 2021-06-03T08:01
at 2021-06-03T08:01
By Donna
at 2021-06-04T09:57
at 2021-06-04T09:57
By Candice
at 2021-06-05T05:01
at 2021-06-05T05:01
By Quintina
at 2021-06-06T18:28
at 2021-06-06T18:28
By Elma
at 2021-06-08T01:06
at 2021-06-08T01:06
By Steve
at 2021-06-12T08:30
at 2021-06-12T08:30
By Ophelia
at 2021-06-17T05:16
at 2021-06-17T05:16
By Lily
at 2021-06-17T17:49
at 2021-06-17T17:49
By Andrew
at 2021-06-19T00:43
at 2021-06-19T00:43
By Jessica
at 2021-06-21T05:00
at 2021-06-21T05:00
By Margaret
at 2021-06-21T18:50
at 2021-06-21T18:50
By Kristin
at 2021-06-25T19:45
at 2021-06-25T19:45
By Ivy
at 2021-06-28T21:26
at 2021-06-28T21:26
By Rachel
at 2021-06-30T02:43
at 2021-06-30T02:43
By Ethan
at 2021-07-02T03:53
at 2021-07-02T03:53
Related Posts
能否推薦握力訓練器
By Erin
at 2021-01-04T10:15
at 2021-01-04T10:15
女生跟男生練的內容真的一樣嗎
By Erin
at 2021-01-04T09:26
at 2021-01-04T09:26
每次重訓就覺得很痛苦
By Mia
at 2021-01-04T04:39
at 2021-01-04T04:39
怪獸講堂的專業度是不是屌打其它YT
By Margaret
at 2021-01-03T23:52
at 2021-01-03T23:52
怪獸講堂的專業度是不是屌打其它YT
By Tom
at 2021-01-03T23:05
at 2021-01-03T23:05